女主播被封杀,因直播模仿杀人犯劳荣枝,再次伤害7个家庭,近日,网络上一名名为“劳枝数到三”的主播因模仿已伏法的女杀人犯劳荣枝,在直播中复现其神态与语气、进行所谓“仿妆”表演而引发舆论愤怒。

这名主播将震惊全国、造成七条无辜生命逝去的惨案,当作猎奇与博眼球的素材,以娱乐化的方式重新包装一段血腥罪恶,彻底突破了社会的伦理底线,在相关视频中,该主播不仅模仿劳荣枝在法庭上的辩解语气,还摆出相似姿态、配以“冷艳女犯”的滤镜,试图制造话题。

短时间内,这类视频在社交平台被大量转发,甚至出现所谓“劳荣枝仿妆挑战”等跟风内容,对此,平台已迅速封禁涉事账号并清空视频,但类似的模仿、恶搞现象仍未被完全遏制,公众的质问也随之而来:当恶性犯罪都能被包装成流量游戏,人性的底线还剩多少?

劳荣枝案的背后,是七个家庭无法愈合的创伤,是七条生命被残忍夺走的悲剧,每一次“娱乐化模仿”,都是在撕扯这些受害者家属的伤口,那些将惨案改编成段子的人,表面上是在追求“创意”和“流量”,本质上却是在消解公众对善恶的感知,让残忍被戏谑,让痛苦被消费,这样的行为,不仅是对死者的不敬,更是对社会公序良俗的践踏。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现象并非孤例,近年来,一些主播、短视频创作者为了博取关注,频频“踩线”:有人恶搞灾难现场,有人戏仿犯罪嫌疑人,甚至有人以“社会热点”为噱头编造虚假故事,流量成了唯一的衡量标准,道德却被丢在角落里,平台虽然屡次出台治理措施,但部分创作者依旧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只要能火,封号也值”。

事实上,公众呼吁“抵制娱乐化杀人犯”的浪潮,正是社会良知的自我修复,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言行自由也并非无底线,平台需要加强审核机制,建立更严格的惩戒制度,同时,网友也应提高辨识力与道德意识,不为猎奇行为买单。流量可以带来名气,但不能凌驾于人性与法律之上。

真正成熟的网络文化,不是靠消费悲剧来制造笑料,而是让尊重、同理与善意成为主流,当罪恶被拿来“表演”,沉默就是纵容,抵制这类行为,不仅是为受害者讨回尊严,更是守住我们共同的文明底线,对此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