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被万千父母当成“学业天敌”的游戏,竟然能跟隔壁物理大牛研究的量子力学扯到一起?
是的,这种看似荒诞的逻辑关系,就在《率土之滨》里真实上演着。
事情的起因还得从这位名为百川丨记忆的玩家说起。这位现实中在南京大学攻读的物理学博士,非但没有因为站在象牙塔尖而难以相处,还把自己掌握的那些晦涩难懂的知识和游戏玩法相融合,成为了盟会中人人敬仰的“诸葛军师”。
就在前段时间,为了帮所在盟会争取荣誉,记忆专门组织了一场线下“战略研讨会”,用答辩的形式把自己整理出来的理论一一展现给盟友。
这些理论还真有点东西在里面。例如在第一阶段,大家都在州内争夺资源的时候,他就通过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增原理,发现了这种无序行为下暗藏的损失。于是,他向盟友们提出“熵减战略”,从规则制定到分工细化,用一点点看似微小的积累,为盟会争取到了大量的资源优势。
待到跨州作战阶段,他又通过量子纠缠理论,强调了大型战场下协同作战的重要性。基于理论构建的“量子化同盟模型”,更是精准把控了盟友从接收指令到行动所消耗的时间,让不同势力的战略协同实现了精准同步。
很难想象,当对手知道这边竟然有一个物理学博士,在用物理学知识指挥作战时,会是怎样一副表情。
而这种看似离谱的事情,在遍地都是文化人的《率土之滨》里,早已是家常便饭。别说你在交友的时候很容易看到高材生,就连进个家族也需要完成“纳新考试”,要是考不到60分,还会被人家“开除率籍”。
是的,这家名为“陷阵之志”的家族,就以每年一套考题的方式招募新人。要想在他们的试题上答出好成绩,光凭游戏理解肯定是不行的,还得在多个领域都拿出点东西。
像是你在中学时代学的数学语文,就能再次派上用场;从影视剧和演义中学来的三国知识,同样能帮助你攻克几道难题。为了让“考生”们更有代入感,出题人甚至还专门编了一个青梅煮酒时发生的野史,问你曹操和刘备打牌时获胜的概率是多少。
可别怪人家这题问的无厘头,要想得正确答案,需要的计算量可一点不小。有不信邪的路人就专门把这套试卷做了一遍,结果一道综合题的题量,就足以写满一张白纸。
要是时间再往前倒流,你会发现《率土之滨》里由文化人引发的故事还有很多,而且个个单拎出来,都是一段传奇。
国家图书馆就在几年前举办过一场以三国文化为主题的展览会,会上除了《后汉书》《魏文帝集》流传两千年的知名古籍,还有不少《率土之滨》玩家的原创作品。
这些作品里有不少是笔走龙蛇的檄文,字里行间尽是金戈铁马的壮阔;还有不少是以同盟兴衰为基调的“史记”,权谋与情义在纸页间流转。两千年的历史余韵,就这样通过一方屏幕、一群玩家,找到了新的注脚。
虽然把《率土之滨》的玩家都比作文化人,有那么一点调侃的味道,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魅力的体现?
因为在万千“文化人”的努力下,物理公式可以是排兵布阵的指南,历史典故能化作同盟的信条,诗词文章能在虚拟与现实间搭起桥梁。玩家们带着各自的知识背景、人生阅历汇聚于此,不是为了炫耀学识,而是用最真诚的方式参与一场文化的共创。
当胜负之外的思考与传承悄然生长,游戏便超越了娱乐本身,成了这群“文化人”共同书写的精神家园。除了《率土之滨》,或许我们很难再在别的游戏上,看到这样的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