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而育之
9月初的洛阳,暑热未消。高校开学季里,一个特殊的身影出现在某高校大一新生报到处。58岁的李阿姨在家人陪伴下完成报到手续,成为该校年纪最大的新生。她花了数十年将三个孩子供到大学,边带孙子边备考,最终圆了自己的大学梦。更令人惊叹的是,她已立下新目标,未来还要考研。与其他同学唯一不同的是,她并没有办理宿舍入住。眼下,正在上幼儿园的小孙子还需要她的接送,学校正式上课后,她每天要先将小孙子送到幼儿园后才能赶到学校,还要在下午赶回去接孙子回家。
在大多数人认知中,58岁应该是准备退休、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但李阿姨却选择重返课堂,与比自己孙子大不了多少的年轻人成为同学。这不是个例,近年来,老年人读大学的新闻频频出现。浙江一位84岁老人上大学坚持16年获三个毕业证;武汉一位70岁老人通过高考进入大学.……
这些银发学子的出现,不仅打破了人们对年龄与学习的刻板印象,更悄然改写着晚年生活的定义。同时也告诉我们,读大学,从来不只是年轻人的事。
中国正在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8亿,占总人口的19.8%。预计到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与人口结构变化同步的,是老年人教育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中国老年大学协会数据显示,全国现有老年大学约8万所,在校学员超过1300万人。但与此同时,仍有大量老年人排队等待入学机会,优质老年教育资源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这种旺盛需求背后,反映的是老年人从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的跃升。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老年人不再为温饱担忧,转而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理满足和自我实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结交新朋友,成为丰富晚年生活的重要方式。
老年大学生群体的兴起,对传统养老观念提出了新挑战,也为老龄化社会提供了新思路。
过去我们谈论养老,多聚焦于物质保障和医疗服务,如今必须加入“教育供给”这一新维度。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不再只是面向职场人士的技能升级,更是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径。
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探索“学习型养老”新模式。上海推出“养老教育”服务项目,让老人在养老机构中也能接受系统教育;浙江鼓励高校向老年人开放课程资源;多地开展“智慧助老”活动,帮助老人掌握数字技能……。这些尝试正在构建一种新型养老生态,老年人不仅是受照顾者,更是主动的学习者和创造者。
老年人争上大学的现象,给我们每个人带来深刻启示:
学习没有时间表。58岁上大学、70岁考研、80岁拿学位……。这些故事告诉我们,生命每个阶段都可以是起点,教育不应该是一次性的阶段性活动,而应是贯穿一生的持久实践。
年龄不是定义我们的数字。社会常根据年龄预设什么阶段该做什么事,“30岁前要结婚”“40岁前要成功”“60岁后要退休”……。但银发学子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刻板预期,证明人生没有标准模板,每个人都可以自定义生活节奏。
精神充实是最好的养老投资,相比物质积累,学习带来的认知活跃度和社交连接感,可能是更有效的“抗衰老药”。研究表明,持续学习能够延缓认知衰退、降低抑郁风险、提高生活满意度。
当年轻人和老年人坐在同一间教室,带来的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视角交换。年轻人从长者那里获得生活智慧和历史感悟,老年人从青年那里感受创新思维和时代脉搏。
58岁的李阿姨说,未来还要考研。这句话背后,是一种不设限的人生态度。不因年龄而自我设限,不因角色而放弃成长,不因阶段而停止前行。
在这个人均寿命持续延长的时代,我们或许都需要重新思考:当生命可能延长到90岁、100岁,60岁不再是人生的尾声,而可能是第二段黄金岁月的开始。我们准备好了吗?准备好迎接一个不再按年龄划分阶段的人生,一个学习成为终身习惯的社会,一个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年龄重新开始的世界?
当银发身影出现在图书馆、教室、操场,他们不仅在圆自己的梦,更在告诉所有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青春,从来不限年龄。而这样终身学习的浪潮,也一定会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有温度、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