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生育率曾一路下探到全球最低,2024年才从0.72回到0.75,虽是2015年以来首次同比回升、也是8年来新生儿登记数首次反弹,但远低于2.1的人口更替线,危机并未解除
这不是一场突发的社会震荡,而是半个世纪铺开的结果
上世纪70年代,韩国为了控制人口增长推行“家庭计划”,生育率从婴儿潮的6.0一路降温
90年代跌破2之后,政府开始转向鼓励生育;
自2006年起还按5年一个周期推进“低生育率与老龄化基本计划”,钱花了不少,数字却不见起色
2006年总和生育率只有1.13,之后更低:2018年0.98,2019年0.92,2020年0.84,2021年0.81,2022年0.78,2023年甚至掉到0.72
我最常听到的抱怨很朴素:钱不够、房太小、时间被工作吃光
2018年韩国20—29岁年轻人的失业率一度达到10.7%,很多人刚入职就在考证、学习新技能,连周末都拿去“补功课”,谈恋爱就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更现实的是,约会也不便宜,市场研究机构的调查里,81%的人认为高昂的约会支出拉紧了亲密关系,近一半的人坦白说,经济状况不理想,就算遇到喜欢的人也不会开始
改变婚恋地图的,还有正在扩张的“单身社会”
有统计显示,韩国20—44岁群体里大多数处于未婚状态,且仅有约26%的男性、32%的女性在恋爱中,更令人意外的是,单身人群里51%的男性、64%的女性自愿不恋爱,选择一个人过
不恋爱、不结婚,当然也就不生,这条链条在韩国非常直观
住房,是另一根卡在喉咙里的刺
韩国高度城市化,首尔、釜山这样的城市把人拢到高密度的公寓楼里,孩子的笑声常常让父母先算一笔账:空间够不够
数据对比很扎眼:1990年只有23%的家庭住在公寓,到了2005年这个比例已是53%,与之同步的生育率,从1.57落到1.08
这背后的逻辑并不复杂——你在小户型里挪不开步,确实没动力添一个会哭会闹的小生命
再加上房价的推波助澜,统计显示,2017年5月至某年5月,首尔公寓均价从8.4亿韩元冲到12.9亿韩元,涨了53%,创近三十年新高
买房、还贷、装修,每一环都像在提醒你:要不先别考虑孩子?
更让人心寒的是职场的“隐形门”
在发达国家里,韩国的女性劳动参与感受并不乐观,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显示其性别薪酬差距位居全球前列,很多女性怀孕就等于准备辞职
首尔尤甚,雇一个保姆的月花销接近白领工资,算账很难算得过
卫生部门调查显示,超过40%的女性因为怀孕、生育或育儿离职,而男性只有0.4%,由此才有了“工断女”这个带着无奈的词
一位朋友在首尔做市场岗,32岁,去年被领导暗示“别在关键期怀孕”,她回家路上等地铁时跟我说:我不是不喜欢孩子,我只是怕,一旦生了就回不去了
当性别关系紧绷,生育意愿便直线下坠
从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两极化的争论,到一些极端网络社区里对女性的攻击,再到线下的冷战,年轻人对婚恋的抵触不是一朝一夕
警方统计的性暴力相关案件从2008年的1.6万起升到2017年的3.2万起,2018年仅伴侣间暴力就有1.9万起,现实中的恐惧会直接转化成“不结婚”“不生育”
我并不想渲染恐怖,但确实,安全感是愿意组建家庭的先决条件
政府当然也不是没努力
发钱、加假期、扩福利,政策一波接着一波
对1岁以下婴儿发放每月补助,“3+3育儿假”鼓励夫妻共同带娃,生俩孩子还有一笔不小的补助
问题在于,发钱只能补眼前一阵,不足以对抗长期的结构性压力
网上的观点很尖锐:补贴顶多抵掉部分休假期间的工资损失,育儿的长期硬成本并没有改变;
而且,除了公职单位,几乎没有公司真心支持男性休足三个月育儿假,结果还是女性扛着大部分家务和育儿
就算这样,数字有了一丝亮光
韩国统计厅在2025年2月公布:2024年总和生育率从0.72回升到0.75,为2015年以来首次同比回升;
全年新生儿登记24.23万人,比上一年多了7295人,增幅3.1%,是自2016年41.19万人峰值后,8年来第一次反弹
这当然值得高兴,我也愿意把它看作一个微小的拐点,不过话说回来,0.75离2.1的更替线还遥远,任何庆祝都应该带着谨慎
“福利越多,生育率就一定越高”这件事,本就不成立
看看芬兰就知道了
芬兰近年生育率降到1.28,创1900年以来最低,哪怕有婴儿礼盒、每月儿童津贴发到17岁等优厚福利,数字还是在下滑
不少研究者把韩国与芬兰放在一起讨论
结论往往指向同一点:福利对提升生育率帮助有限,社会氛围、性别关系、住房与工作时间这些“软硬结合”的结构要素才是关键,韩国的男女对立更严重,这可能让其生育率比芬兰更低
怎么走出这条越走越窄的路?
我不觉得有哪一项政策能一招见效,但有些方向,至少不该再犹豫
第一,把“男性育儿假”从纸面落到地面,让企业真付得起、敢批得出,育儿不再默认“妈妈是主力”
第二
砍掉超长工时,给家庭留出可被规划的时间,而不是每天把人累到只想倒头就睡
第三
让“孩子去哪儿”这道难题变简单,普惠托育、可负担的保姆和高质量幼儿园,才是让父母不内耗的基建
第四
缩小年轻人的住房难,把首套、首租、近学近医的居住解决方案做扎实,毕竟“房间空出一排”的想象力,能直接带来多一个孩子的勇气
第五
别把性别教育只当作“卫生课”,大学里关于性别与文化的课程要更大胆、更通俗,让尊重和边界成为年轻人的常识
我很喜欢首尔世宗大学一位教授在媒体上的这段话,她说,学生对性的了解,很多来自色情内容,那里面女性只是被消费的对象,她上课会讲性欲、高潮,也会讲性别政治,目的不是哗众取宠,是让人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学会尊重,才能建立好的关系
说到底,生育不是一场“国家行动”,更是两个人彼此信任的结果
所以,看似冰冷的生育率,其实在映照社会的温度
当一个国家愿意认真对待年轻人的焦虑,肯在性别平等、住房、工时、托育这些基础处咬牙改革,生育这件事就不会只靠钱在推
如果说0.75是一丝回暖,那真正的春天,应该来自更柔软也更坚决的变化
我希望哪一天,韩国的年轻人谈起生育,不再先问“我能不能”,而是敢说“我愿不愿”
那时,数字自然会跟上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