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不到四岁时父母离婚,从2022年10月开始,父亲便阻止他上学和外出,并拒绝他人与男孩见面。半年后,男孩死于家中……9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检察技术支持刑事检察技术性证据审查典型案例,披露了这起“李某甲故意杀人案”办案细节。
小李2012年5月23日出生,2016年4月,父母离婚。年幼时小李一直随祖父老李生活。自2020年起,小李与父亲李某甲单独生活。从2022年10月开始,李某甲便阻止小李上学和外出,并拒绝他人与小李见面。
2023年4月26日,小李被发现死于家中,公安机关以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对李某甲立案侦查。李某甲否认犯罪,其辩护人提出小李可能存在自身疾病或潜在性疾病,其死亡结果不能完全归责于李某甲。
对鉴定意见专门审查
重构被害人死因链条
小李初次死因鉴定意见认定其符合饮食不规律、长期营养不良引起重度肝脂肪变性伴点状坏死,导致肝功能障碍、衰竭和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而死亡。经山东省、市、县三级检察技术部门法医联合审查发现以下问题:原鉴定意见认定死者患有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并作为死因之一,但未提取胆囊进行病理检验,仅凭胆囊颜色改变认定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认定依据不足;尸体检验不到位,部分判定营养不良的检验项目未进行;死者体表10余处新旧皮下出血的损伤,未论证其在死因中作用;死者饮食不规律的推定,缺乏严谨性。为厘清问题,检察技术部门启动重新鉴定,最终认定小李死因系长期营养不良致重度肝脂肪变性,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其体表损伤新旧程度不一,且胆囊无病变。该意见重构了被害人的死因链条,揭示了被害人生前曾经历长期虐待的客观事实。
手机内容被删除、监控视频声音模糊
如何认定是否为主观故意?
案发后,李某甲主动向侦查人员反映手机损坏,侦查人员用技术手段恢复其手机,发现里面内容已删除。检察技术人员恢复了被删除数据,发现李某甲在案发前两日及当日均拨打过一名火化车司机电话。该司机证实李某甲曾当面称“家中有人快去世,需预约火化车辆”,案发当天又两次拨打其电话称“人已去世,下午用车”。时间节点与被害人死亡进程高度吻合,证实李某甲主观上明知被害人处于生命垂危的状态。
侦查过程中,侦查人员获得数段于案发前一天傍晚小李的祖父老李到李某甲家探望的监控视频。但因监控探头不能拍摄到屋内情况,且声音极为模糊,故一直未被作为重要证据。检察技术人员对音视频进行清晰化和降噪处理,复原了大部分对话内容。证实李某甲因怀疑小李非其亲生,拒绝老李探望,称“小李已两月未进食、无法行走,就要饿死小李”。当老李提出接走小李时,李某甲称要“一拳打死小李”。该证据还原了李某甲阻止施救行为并希望或放任被害人死亡的主观故意。
检察机关通过多种技术手段辅助认定李某甲作为小李的监护人,明知其生命垂危拒不救助且阻止他人施救,导致小李死亡,构成故意杀人罪,依法向法院提起公诉。2024年7月13日,被告人李某甲因犯故意杀人罪,被法院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来源:检察日报正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