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乐怪话,每天胡侃和游戏有关的屁事、鬼事、新鲜事。
图/小罗
我非常喜欢玩游戏,花费在游戏上的时间要远远超过刷手机、看书、与人聊天甚至是睡眠。
可以说,游戏已经成为我的生活里很重要的一部分,Steam与NS记录里动辄几百小时的游玩时长大概能证明我所言非虚。
不过从通关率的角度来说,我好像不是一个“合格”的玩家:大部分游戏都在流程的前期、中期毫无理由地放下了;有那么几款几乎体验了全部的,也在距离结局临门一脚的时候忽然失去推进的动力,无论我是不是真心喜爱它们。比如我虽然自诩“铁血环批”,但至今还没有觐见艾尔登法环。
真不是打不过
肯定不是因为游戏太难了。我虽然不是什么高手,但也并非一窍不通的木头,只要肯花一点心思和时间,那些卡住我的坎儿总能迈过去。也不是因为我没时间,在工作之外,无论是碎片还是大块的时间,其实都挺富裕。
非要追究的话,这种有头没尾的风格可能源自我天性中的散漫。我好像特别擅长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趴着,躺着。举个真实的例子,我在《只狼》里受挫,就会打开《黑暗之魂3》玩一阵子,又遇到困难了,那就换个游戏再玩。来来回回折腾,心里暗暗期待着下次再打开《只狼》的时候就会灵光一闪——嘿!打过了!
当然,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我花了很多时间,却只得到了许多荒废的存档。我这么说没有批判自己的意思,自由地玩游戏很快乐,但这种玩法总会留下很多遗憾,尤其在刷到朋友们又通关了某款游戏、发表感言时。
这种状况在今年上半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是因为我转性了,而是遇到了愿意拉扯着我一起向前走的朋友。
就叫他八子吧。我和八子的友情始于《斯普拉遁3》发售。几个素不相识的人组了个小群,一起联机涂墨(我是经常“鸽”的那个),后来这个群聊又新增了用处,大家会分享一些日常,八子在里面尤其活跃。
某天,我加班到凌晨一两点,疲惫得即使躺在床上也止不住转速过快的大脑,我选择在群里发疯,说一些怪话,诅咒摧残人的现实生活,“好想转生到有剑与魔法的世界”。这个时候,本该寂静无声的群聊弹出了八子的对话框,他看起来好激动,觉得遇到了知音。
那天晚上我们聊了很多,发现彼此的爱好很重叠,都喜欢DND,都在幻想成为冒险者的人生——这种与人擦出火花的事情,我其实经历过很多,情绪平复之后就结束了,不太会对生活有什么影响。
但是八子不太一样。从那以后,他时不时找我闲聊,邀请我一起联机打游戏。我突然多了一个很有存在感的朋友。有一天,我们决定玩《博德之门3》,我对这个游戏几乎是一窍不通,而他已经打了200多小时。
他对我说,《博德之门3》的第一章他已经跟不同的朋友反复打了好多遍,只是大家后来出于各种原因没有继续下去,所以他成了一个200多小时还没通关,没见过游戏结局的传奇冒险家。
于是我们从鹦鹉螺号开始。前几个小时的旅程真是精彩,我们玩得也很投入,只是没多久我的“老毛病”就又犯了,面对八子的游戏邀请,有时候我会装没看见,有时候又想尝尝其他游戏……
“出门了。”“在学习。”“改天吧!”面对这样的回复,八子从来没有怨言,网络那头的他很理解我忙碌的生活。但他也从来不放弃,第二天还是会过来敲敲我:“玩吗?”
玩吗?
在他“阴魂不散”的坚持下,我们最终通关了《博德之门3》,完成了一场伟大的冒险。
我向来很认同“游戏见人品”这句话。这里的人品也可以替换成个性、品质等关键词。在游戏里,八子坚持、专注的秉性也在熠熠生辉,我经常笑他是“耐活王”,总在各种绝境中以我想不到的方式活下去,走得更远些。
感谢他的坚持,让我能跟着一起全身心投入,抵达我所热爱的终点。在《博德之门3》之后,我们又一起玩了几款游戏,《双影奇境》《黑夜君临》……这些我都完完整整地体验过了。
我的第一个全成就游戏!
游玩优秀的游戏是一种享受,在此之上,如果有志趣相投的朋友,更是一种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