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的必答题。
作者|何简
编辑|张文
封面|英雄本色
从华为独立 5 年之后,荣耀终于站在了上市敲钟的大门前。
据中国证监会网站披露,荣耀已于 6 月 26 日取得上市辅导备案,中信证券担任辅导机构。接受具有主承销资格的证券机构进行上市辅导并通过验收是 A 股 IPO 的必经程序。上市辅导期至少 3 个月,亦有部分公司历经数年。
根据备案报告,荣耀的上市辅导期预计共 9 个月,计划在明年一季度完成辅导计划并向当地证监会申请辅导验收。此后,荣耀还需经过 IPO 申报、审核等环节。按照这个时间点乐观估计,荣耀最快或将在 2026 年年内完成 IPO。
只是当下对于荣耀来说,很难称得上是一个 IPO 的好时机。
倒不是因为资本市场的不景气。今年 A 股 IPO 市场逐渐活跃,尤其是类似于荣耀这类新科技属性的公司更受热捧。比如 6 月份登陆科创板的影石创新,上市首日股价一度暴涨接近 300%,市场热度可见一斑。
关键在于荣耀自身——这家公司在经历了一次低谷逆转之后,再度陷入销量低迷期,下滑速度之快堪称自由落体。根据 IDC 数据,去年第一季度荣耀手机市场份额尚且位居国内第一,到了年底就已经下滑至第五位,今年第一季度更是跌出前五,彻底沦为了 Others 阵营,和已经卖身的魅族坐在一桌。
5 年前荣耀独立时,管理团队尚能平稳过渡,但这种稳定却没能保持到 IPO 前夜。执掌荣耀超过十年的灵魂人物、公司 CEO 赵明于年初突然离职。新任 CEO 李健上台之后,公司管理团队从上至下密集换血,调整幅度之大在整个荣耀历史上都堪称罕见,几乎可以用“边开飞机边换引擎”来形容。
新任 CEO 李健为荣耀讲述的新故事是 AI。他对称荣耀的新定位是“AI 终端生态公司”,未来 5 年将投入超百亿美金助力生态建设。手机厂商们都乐意讲述与 AI 生态有关的故事,华为、小米、OV 莫不如是,甚至就连魅族也喊出过“AI 终端”的口号。
当下横在荣耀面前最致命的难题仍然是销量,这将直接关乎他们 IPO 的成败。荣耀新任管理层在一个月前对外称,随着新品正常发布和组织架构调整完成,他们有信心在下半年重回市场前三。
这也是荣耀在 IPO 之前必须达成的目标。
必须上市的荣耀
5 年前从华为正式独立开始,IPO 之于荣耀就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你很难用一家普通创业公司的概念来理解荣耀。与华为分割之前,荣耀已经是一个年出货量超 4000 万部、员工人数超 8000 人的成熟公司,国内销量甚至一度拳打小米,脚踢苹果。用前 CEO 赵明的话说,荣耀就是“中国最大的创业公司”。
它的独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在华为面临芯片制裁的艰难时刻,想要让荣耀存活下来,只能彻底切割。2020 年 11 月,深圳国资与 30 余家荣耀代理商、经销商组成的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为了荣耀的新股东,华为不再持有任何荣耀股份。
据此前财新报道称,华为剥离荣耀时的交易金额约为 2600 亿元。面对这样一家体量巨大的公司,投资方们想要收回成本,似乎也只有上市一条路可选。
独立后的荣耀一直在为上市做准备。过去 5 年,荣耀至少完成了 5 轮融资,先后将电信运营商、供应链合作伙伴乃至第三方投资机构纳入股东阵营,包括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京东方、基石资本等公司等都成为荣耀的股东。工商信息显示荣耀的股东数量已多达 23 家。不过,占据荣耀绝对话语权的仍然是深圳国资。
很难说荣耀自身有多么缺乏资金。国产手机厂商们并不像互联网公司们有那么大的资金压力,现金流充沛,资金雄厚,OPPO、vivo 等步步高系公司至今也未有公开融资。荣耀的这些融资动作更多还是为了多元化股权结构,拉拢更多不同的投资方入局,核心目的仍然是为了上市。
荣耀的管理层也从不避讳谈论公司的上市计划,一直对外强调上市是荣耀既定的战略方向。赵明也多次在采访中对外强调,荣耀将会适时推动上市流程。
过去几年,也不断有媒体猜测荣耀到底将会以何种方式推进上市。由于国资占据主体,外界多认为荣耀最终仍会选择登陆国内市场,猜测焦点仅在于通过借壳方式还是 IPO。
或许是为了打消外界的疑惑,2023 年,荣耀正式对外发布公告,明确将通过首发上市即 IPO 方式推动公司登陆资本市场。2024 年下半年,荣耀开始启动股份制改造,于当年 12 月 28 日正式宣布股改完成。
按照此前中国证监会披露的荣耀上市辅导的备案报告,荣耀此次辅导共分为三个阶段,每阶段为期三个月,最后节点为明年 3 月。
如若一切顺利,荣耀最快将于明年一季度之后进入 IPO 申报环节,最快或将于 2026 年年内完成 IPO 上市。
但这仅是乐观估计下的情况。作为参考,今年 6 月成功登陆上交所科创板的影石创新,早在 2020 年 7 月就完成了辅导备案登记,2020 年 10 月向上交所科创板递交 IPO 申请材料,但此后又因种种原因陷入停滞。到最终证监会正式批准影石创新 IPO 注册,已经是 2025 年 2 月。
IPO 前的剧烈震荡
公司上市前往往要保证团队与业绩的稳定与增长,很少有公司像荣耀这般在上市前临阵换帅,甚至连公司的发展方向都发生了战略性的调整。
今年 1 月,就在荣耀完成股改后不久,关于荣耀前 CEO 赵明离职的传闻密集传出,引发外界诸多猜测。彼时荣耀先后两次对外辟谣,称赵明离职消息不实。
直至 1 月 17 日,荣耀正式对外发布公告,称赵明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董事、CEO 等相关职务,董事会决定由李健接替赵明开展工作。荣耀对外称,赵明为荣耀的发展和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赵明于当日在公司内网发布告别信,称选择放手和离开荣耀,是他人生当中做出的最艰难的决定。“过去 10 年,荣耀几乎就是我生活的全部。”
赵明是荣耀成立以来的绝对灵魂人物。他自 2015 年起就开始担任荣耀 CEO,亲身经历了荣耀从品牌独立运作、与华为分割到逆势成为国内市占率第一的完整过程。某种程度上,他之于荣耀就类似于余承东之于华为手机,在消费者心目中牢牢绑定不可分割。
赵明的能力也有目共睹。2020 年荣耀完全从华为剥离之后,次年上半年市占率一度低至 3%,但仅仅半年时间过去,荣耀市占率就从低点逆袭,在当年第三季度重回中国手机市场前三。根据 IDC 数据,2024 年第一季度荣耀市占率高达 17.1%,出货量同比增长 13.2%,市场份额位列国内第一。
IDC 报告
赵明也继承了余承东在营销上的长处。大模型问世以来,AI 逐渐成为各家手机厂商发力的重点,但最出圈的或许还是赵明用 AI 一句话点咖啡的营销。去年 10 月的荣耀 Magic 7 发布时,赵明为了演示手机上最新搭载的 YOYO 智能体功能,在发布会上 AI 一次性下单了 2000 杯咖啡,惹得多家瑞幸接连爆单,成功登上微博热搜。
赵明在告别信中也对荣耀去年的成绩不吝赞美,称 2024 年公司完成了利润、奖金预算目标,收入、销量达成率也不错。他的股票还在公司,期待 2025 年荣耀更上一层楼。
但 2025 年的荣耀很难称得上是“更上一层楼”。IDC 发布的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报告中,荣耀已经从去年同期的排名第一,一路下滑至掉出前五阵营,沦为榜单中的 Others。同期,包括荣耀、魅族等在内的 Others 市占率同比下滑 14%。
今年上半年,荣耀仅仅只发布了两款机型,包括一款旗舰折叠屏手机以及一款定位主打大电池的户外手机。二者均非当前手机市场上走量的主流机型,很难在销量上有所建树。与之对应的是,今年上半年国内手机市场一共发布了 59 款新品。
管理层的动荡是上半年荣耀节奏停滞的主要原因之一。赵明离职的同时,包括荣耀中国区 CMO 姜海荣、荣耀中国区销售部部长郑树宝等多名高管陆续离开。
4 月份开始,李健在荣耀内部发起了一场名为“雄鹰计划”的人员调整计划,对全国 29 个省级区域负责人、中国区六大核心职能部门负责人等采用“重新竞聘上岗”的方式进行调整。
一个月后,荣耀内部调整完成。据媒体报道,荣耀 39 个中国区关键岗位主管中,多达 45%的岗位负责人有所调整,荣耀海外多个大区负责人也相继发生变动。
华为手机的重新回归也对荣耀销量造成一定影响。在华为离开手机市场的几年中,荣耀一度被消费者们视作是华为手机的替代选择,二者在系统、服务以及经销网络上也多有重合。但在华为重新回归手机市场并发力鸿蒙生态之后,荣耀很难再吸引到这部分消费者。
新人的新故事
接替赵明担任荣耀 CEO 的李健同样出身于华为体系。公开资料显示,李健于 2001 年加入华为,2017 年任华为公司监事会成员。2021 年 7 月,李健加入新荣耀,先后任管理团队核心成员、副董事长、董事、人力资源部总裁等职务。李健曾有多年的海外市场经验,不少媒体用“华为悍将”来形容他。
荣耀 CEO 李健
今年 3 月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李健首次作为荣耀 CEO 公开亮相。第一次登台,他就对外宣布荣耀将从手机制造商向全球 AI 终端生态公司的转型计划,称之为“荣耀阿尔法计划”。未来 5 年,荣耀将投入 100 亿美元与全球合作伙伴共建 AI 设备生态。
李健试图对外展示出一个不同于赵明时期的新荣耀形象,他在首次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就不断强调,“我个人不想打造任何人设,真实不应是人设,而是底色。”用他的话说,“把人品做好、人做好、事做好,这个组织才能够更好的为公司服务。
李健格外强调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他用了一个所谓的“雪山模型”来阐述荣耀的组织治理,包括“高高的山”“长长的坡”“宽宽的河”以及“厚厚的雪”等四个不同板块,看起来颇具哲学意味。在他看来,所有的问题最终都是组织问题, 此刻的荣耀更需要重新激发组织的战斗力。
今年上半年荣耀从上至下的调整或许只是李健组织调整的序幕。今年 5 月份的媒体群访中,他将荣耀今年一年都视作是公司的调整期,称将通过一年时间的调整来为明年及更长时间积蓄力量。
至于荣耀的未来,李健认为是 AI。他认为当前的手机市场处于存量竞争的红海状态,已经无法实现以前 10%、20%那样的高速增长,而 AI 仍处于蓝海时期,未来终端的形态也会被 AI 改变,他们要勇于探索。
在李健对荣耀“AI 终端生态公司”的定位下,过去半年荣耀花了更多力气来探索包括机器人在内的新方向。公司内部新设立的新产业孵化部涵盖了具身智能实验室、具身数据实验室、交互安全实验室、动力总成实验室、仿生本体研究实验室等多个不同方向的探索。李健还对外发布了一个名为“全球百万雄鹰计划”,称要面向全球招募 10 个技术领军人才、100 名销售精英、1000 名优秀毕业生、10000 名荣耀用户体验官。
李健称,“任何公司在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增长曲线,荣耀作为 AI 终端生态公司,我们也将会打造第二、第三乃至更多增长曲线,机器人只是其中一个尝试。”
这些关于 AI 的探索都可以看作是荣耀在 IPO 前向市场讲述的新故事,但在有限的时间内,当前市场衡量荣耀的唯一指标还是销量。无论李健如何对外强调他不再关注数据和图表,也无论荣耀如何改造让宇树机器人实现 4m/s 的跑步速度,当前荣耀更确切的归类仍然是手机厂商。
就像马斯克已经一再重申特斯拉已经是一家人工智能+机器人公司,而不是汽车公司,但特斯拉的股价仍然被每季度的特斯拉汽车销量所影响。
荣耀的估值似乎也已经受到了销量下滑的影响。按照此前市场上流出的荣耀去年底 Pre-IPO 轮 2000 亿元的估值来看,已经较最早从华为剥离时的估值缩水不少。
好在荣耀下滑的销量已经有了改善的苗头。荣耀在今年 5 月发布的 400 系列手机中,重新找回了它擅长的中端性价比路线。今日,荣耀对外宣布 400 系列全球累计激活量突破 100 万台,打破了近三年荣耀手机激活量最快破百万的纪录。
荣耀 400 系列
只是留给荣耀调整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按照目前的辅导计划来看,荣耀最快将于明年第一季度完成辅导验收。上市辅导验收工作完成函的有效期为 12 个月,荣耀须在规定时限内进行 IPO 申报。
也就是说,接下来一年的市场表现,将直接衡量荣耀 IPO 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