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之间:乙女游戏玩家的游戏体验
创始人
2025-03-11 12:04:38
0

摘要:
乙女游戏是我国新兴的亚文化消费形态,已有研究大多根据游戏设计分析其传播机制,抑或关注游戏中的拟亲密关系,而较少结合现实情境系统地探究玩家的游戏体验。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构建了玩家的游戏体验历程模型。研究发现,玩家个人品位与游戏媒介互构,形成了三类特定的游戏体验:游戏符号的沉浸体验、拟亲密关系的探索与满足、“我本位”的感知与接纳。同时,游戏体验也形塑了玩家的现实生活。玩家不仅将乙女游戏作为娱乐方式,也通过内化感受、经验传递和反身性思考三种路径,形塑了现实生活中的自我意识、生活方式与社会关系。因此,乙女游戏玩家的体验历程也体现了其主体性建构。

关键词:乙女游戏;女性向游戏;扎根理论;主体性建构;亲密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2017年,我国第一款现象级乙女游戏《恋与制作人》正式发行,首发月流水突破三亿元,自此掀开了国产乙女游戏(下称“国乙游戏”)在文化消费市场蓬勃发展的篇章。此后,各大游戏公司陆续推出了各具特色的国乙游戏,并在剧情、配音、立绘、互动体验等方面不断打磨,其市场长盛不衰。直至2024年初,仍有游戏公司陆续推出新的乙女游戏,并在开服首周流水破亿元。由此可见,作为一种情感消费的载体,我国的乙女游戏市场正不断扩大,并为越来越多的青年女性玩家所喜爱。

乙女游戏源自日本,是以女性为受众的模拟恋爱类游戏。在游戏中,玩家可以从多位男性角色中进行选择,与之建立恋爱关系,并获得沉浸式的情感体验。在开创初期,乙女游戏主要以恋爱体验为卖点,吻合了现代社会中个体借助情感消费以满足自身情感需求的趋势[1]。但随着我国乙女游戏的发展和女性主体意识的增强,女性玩家的游戏体验不再局限于恋爱类的情感体验,她们借助乙女游戏以探索亲密关系、拓宽自我认知[2],因此乙女游戏对于女性玩家的意义与影响也愈加多元。

虽然乙女游戏逐渐走入大众视野,但人们对于这一新兴文化现象的认知却较为有限。在社交媒体中,部分女性玩家表示不知如何向他人解释乙女游戏是什么,同时会因“在游戏中谈恋爱”而不被理解并感到困扰。因此,乙女游戏玩家有怎样的游戏体验、乙女游戏影射了她们什么样的现实需求,则值得进一步探究。在已有研究中,学者们大多关注乙女游戏媒介的特殊性,并对其情感传播机制展开分析,却较少从玩家主体视角系统地阐述她们丰富的游戏体验和自我意识。一部分学者认为乙女游戏对玩家而言是恋爱幻想和情感满足,这种情感消费与疗愈是资本所编织的陷阱[3]。但亦有学者认为,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体验,乙女游戏玩家的游戏体验也呈现出当代青年女性在亲密关系等方面的自我探索[4]。因此,在对乙女游戏玩家的游戏体验进行剖析时,应兼顾微观因素和时代背景,进一步阐释乙女游戏的社会性意义与文化意涵。

有鉴于此,本研究采用文化主位(emic)视角来探析乙女游戏玩家的体验及其意义建构。在质性研究中,文化主位(emic)视角强调从研究对象的文化内部出发,理解和阐释特定现象如何被其成员所感知、体验和解释。该视角强调研究对象的主体体验,而非研究者基于外部理论或价值体系的解释(文化客位,etic)[5]。借助文化主位视角,可以深度剖析乙女游戏这一文化现象,进而更好地理解其文化逻辑、内涵维度与游戏玩家的意义生产。

二、文献回顾

1.后现代性、数字时代与青年女性

后现代思潮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呈现了“去一体化”和多元化的特征,与此同时个体化进入第二阶段,人们倾向于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成为具有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的个体[6]。在后现代社会迎来“个体化”的同时,女性群体长期的“客体化”处境也逐渐被打破。后现代女性主义兴起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强调女性的主体化转变。在女性主义的第三次浪潮中,女性逐渐关注自我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生活方式的选择[7]。她们尝试打破传统的枷锁,成为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她们通过自主选择生活方式、建立新型两性关系、展现个性和独立性[8],主动地建构了自我与生活。

在当代社会转型、新旧思潮过渡的背景下,我国青年女性呈现了一系列新的趋势特征。在性别观念方面,伴随高等教育普及[9]、城市化发展和计划生育制度的实施[10],当代青年女性的性别观念呈现了现代化特征。她们推崇性别角色平等,追求女性的自主性与独立性[11],其主体意识越发凸显。而在两性关系方面,青年女性追求自主选择伴侣,并更加注重关系中的情感价值和自我感受[12],而非局限于经济方面的工具性依赖。由此可见,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和社会生活的广泛参与[13],青年女性重新审视自我与两性关系,关注自我独立性和内在精神,在个体层面建构了新的价值观念。

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数字时代为个体实践提供了新的场域,并通过特定形式影响了个体的价值观念。而青年女性作为数字媒介中的积极实践者,其价值理念与生活方式也受到了数字时代的深刻影响。首先,互联网媒介以其自由开放、多元包容的属性释放了她们的自主性[14],并推动了女性主义等现代思潮的传播[15]。在此影响下,青年女性逐渐反思传统父权制的价值观念,并对其进行重构与再诠释[16],进而摆脱其规训。其次,数字媒介为个体提供了表达与展示的空间,促进了青年女性在自我意识与性别秩序等方面的探索。一方面,她们借助网络视频展现多元的自我[17],并借助身份认同自我赋权[18],形塑了新的自我观念;另一方面,她们借助网络虚拟空间进行个体主义展演,表达了对男权社会心理压迫的抵抗[19],以及对平等社会环境的追求。最后,青年女性借助数字媒介形成情感共同体[20],在与同辈群体的互动中释放被压抑的情感,并探索传统规范的边界[21]。

在数字时代,不同类型的数字媒介对个体的影响有所不同,而网络游戏具有一定特殊性。网络游戏为玩家提供了短暂逃离现实规训的空间[22],在虚拟环境下,个体借助游戏化身展开实践,其认知观念也受到游戏文化框架的形塑[23]。同时,在游戏化身中,玩家的认知观念受到“现实自我”和“游戏自我”双重身份的影响[24][25]。因此,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数字实践,个体在网络游戏中的实践更为复杂。在已有研究中,学者大多关注青年女性在网络中内化观念、自我展现和社群互动等方面的实践,而较少关注她们在网络游戏人机互动中的主体性建构。而随着女性游戏市场的兴起,网络游戏也如同一个新的“窗口”,为学者们阐释当代青年女性的价值流变提供了新的场域。

2.乙女游戏研究

学者们对乙女游戏这一主题的研究集中于以下视角与研究领域:传播学视角的情感传播机制研究、关系视角的拟亲密关系研究、社会心理视角的身份认同研究及性别视角的玩家自我意识形塑研究。从研究进展上,大体呈现出关注“游戏”到“关系”,再到“自我”的研究趋势。

首先,在传播学视角下,学者关注乙女游戏独特的游戏设计,以及虚实互构的影响机制。在游戏设计方面,乙女游戏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赋予了玩家绝对的主动权[26],并借助各类游戏元素和情感叙事塑造了沉浸式的游戏空间[27][28]。由此,玩家能够沉浸于乙女游戏中,自主选择个人故事和亲密关系的发展方向,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而在虚实互构方面,学者大多以化身角色为切入点展开论述[29][30],突出玩家虚拟自我认同与现实自我认同的相互作用。但关于玩家如何看待虚拟和现实的关系,已有研究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乙女游戏是幻想的乌托邦,玩家在游戏过程中有主体身份迷失[31]、与现实生活脱节的隐患[32]。但也有学者认为,玩家能够理性看待虚拟和现实的差异,并根据游戏体验积极地改变自我和生活[33]。其次,在关系视角下,学者论述了玩家在拟亲密关系体验中的个体需求和互动模式。在研究之初,学者认为玩家的游戏动机与她们对理想恋爱体验的期待有所关联[34]。而在后续研究中,学者发现玩家的亲密关系体验并不局限于恋爱幻想,她们也在拟亲密关系中寻求情感支持和自我认同[35][36]。同时,玩家对游戏中理想恋爱互动的推崇,也展现了她们对于亲密关系中平等地位与良性互动的向往[37]。由此可见,玩家的亲密关系体验影射了她们较为复杂的价值取向与现实需求,但学界对此的论述却常常局限于情感幻想。最后,对于女性玩家的个体意识研究,部分学者认为乙女游戏反映了玩家对自我身份认同和建构理想自我[38][39][40]的需求。同时,一些学者结合女性主义视角进行解读[41][42],认为乙女游戏的崛起影射了当代女性对主体性和主动权的关注。

然而,以往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其一,针对虚拟与现实的互构,已有研究大多聚焦于游戏内的传播机制展开分析,其观点存在一定争议。若要进一步厘清玩家看待虚拟和现实的态度,则需要从文化主位的视角关注她们的自我意识及其现实生活。其二,针对乙女游戏玩家的游戏体验,学者大多聚焦于恋爱体验并围绕拟亲密关系展开论述,而较少系统探究玩家在其他面向的多维游戏体验。其三,虽然乙女游戏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玩家的自我意识觉醒[43][44],但已有研究却缺乏对于玩家自我认同与主体性身份建构的深入探讨。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阐述乙女游戏玩家的游戏历程,并以此为棱镜,深入探究当代青年女性的主体性发展。本文的研究思路如下:借助扎根理论,首先通过开放式编码识别乙女游戏玩家整体游戏体验中的突出意义单元,并为其赋予概念标签,呈现游戏体验的多维丰富内涵。其次,通过主轴式编码识别概念之间的关联,形成若干重要范畴。最后,围绕核心范畴建构游戏体验历程模型。在此基础上,着重探究玩家如何在游戏世界与现实生活二者的互构中建构意义,实现其主体性发展。

三、研究方法

1.研究设计

质性研究方法适用于探索社会现象、阐释其意义,以及发掘整体和深层的社会文化结构[45]。而作为质性研究方法的一种,扎根理论则侧重于对社会过程的分析[46]。鉴于本研究以玩家的游戏历程为聚焦点,并分析女性玩家的个体体验及主体性建构,因此可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过深度访谈收集研究资料,基于程序化扎根理论进行资料分析,并在多轮的分析、理论抽样与资料收集中达到资料饱和[47]。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运用Nvivo12对资料进行辅助编码,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选择式编码[48],在提取概念与构建理论的基础上,对乙女游戏玩家的游戏历程进行系统性阐释。

2.数据来源

本研究结合方便抽样和目的性抽样,招募深度体验国乙游戏的成年女性玩家进行访谈。在受访者纳入标准方面,本研究的受访者均为成年女性且喜爱国乙游戏,同时深度体验国乙游戏半年以上。为了使访谈资料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研究者遵循最大差异化原则进行目的性抽样,尽可能地招募热爱不同品类的国乙游戏的玩家。最终,本研究共筛选了18位符合要求的受访者,并就其游戏体验与游戏历程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受访者信息见表1)。每次访谈时间约为50分钟,并在征得受访者同意的情况下全程录音。在研究伦理方面,本研究均遵循自愿参与原则和知情同意原则。在资料的收集与使用过程中,研究者遵循保密原则,并对访谈信息进行匿名化处理。

(1)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研究中的初始编码类型,研究者仔细地对田野调查记录、访谈或其他文本进行逐行逐句编码,进而形成与数据相符合的概念[49]。本研究对访谈资料进行逐句编码,在比较与归纳中形成概念类属,同时将相近的概念进行合并。最终形成了37个初始编码(A1~A37),并将其归纳为14个次级范畴(AA1~AA14)。

(2)主轴式编码

主轴式编码是将开放式编码阶段识别出的概念进行进一步的组织和关联的过程,研究者根据编码范式(如条件、结果等),每次围绕一个范畴进行深入分析,进而形成关于主范畴、次级范畴和其他范畴之间的关系的累积性知识[50]。本文对14个次级范畴进行归纳,共形成5个主范畴,如表2所示。

(3)选择式编码

在选择式编码中,研究者需要从主范畴中选择最核心的范畴,并围绕它进行系统性编码,创建过程模型与解释框架[51]。本文的核心范畴是“乙女游戏玩家的游戏体验”,因此围绕该范畴构建了历程模型(见图1)。游戏媒介与玩家品位互构形成了玩家多样化的游戏体验,并通过不同路径形塑了她们的现实生活。

四、现实与虚拟互构:乙女游戏玩家的体验历程

1.虚实互构:游戏内的多重体验

乙女游戏是以“模拟恋爱”为特点的新兴女性向游戏,其受众具有一定的典型特征。在游戏之初,玩家大多为游戏的感官性元素所吸引,注重即时性的美感满足。同时,她们具有较为敏锐的情感感知和自我意识,关注个体和关系层面的自我探索,并希望获得更多元的生活体验。针对这样的玩家特性,乙女游戏基于女性视角进行游戏设计,并借助特有的元素和属性迎合了玩家多样化的兴趣需求。

玩家的游戏体验由玩家个体和乙女游戏二者互构而成。在乙女游戏中,文案、立绘、配音、配乐等符号共同构筑了虚拟的“舞台”,玩家和游戏角色在“互动”中构建了特定的情境定义并形成了“剧班”。虽然情境定义由参与者共同确定[52],但鉴于游戏的虚拟性,玩家作为游戏中唯一真实的“在场者”对于游戏情境的选择与阐释具有绝对主动权。当她们以主控的身份进入“舞台”时,能够根据个人喜好对游戏符号进行解读。玩家们在游戏中的关注点有所不同,在游戏设计的基础上,她们聚焦于游戏符号、拟亲密关系、自我体验等方面,大致形成了三类游戏体验。而三类游戏体验,则呈现了玩家自表层的娱乐满足到深层的认知形塑的自我实践。

(1)游戏符号的沉浸体验

在第一类游戏体验中,玩家更加注重“舞台”和“剧本”本身。她们从游戏卡面、人物立绘和配音中获得审美愉悦,并从游戏剧情中获得故事性满足。另外,乙女游戏不仅利用各类符号构建了故事,还建立了陪伴系统为玩家提供日常性陪伴,具有工具性价值。因此,玩家在将游戏符号“物化”之时,能够获得审美满足、故事性享受和工具性帮助三方面的体验。

首先,玩家在视觉和听觉等游戏元素中,能够直接地获得美感满足,并产生愉悦心理。对于大部分玩家而言,角色立绘、游戏卡面、配音和配乐能够为她们带来美的享受。“乙游对我来说就是我休闲的一部分,所以当然要卡片好看,因为这是最让我舒服、最让我养眼的地方。”(晓彤,21岁)

而美感体验是最为基础的,当各类感官性元素作为道具塑造舞台时,玩家更为关注的是“剧本”本身。乙女游戏的剧情较为精彩,一方面,在异世界、快穿、探案、无限流等题材下,玩家能够以第一人称视角获得沉浸式的故事体验。而这类体验并不局限于即时性的“快餐式”体验,乙女游戏虽然以恋爱为主题,但它凭借独特的世界观、生动细腻的剧情,也会让玩家在娱乐的同时有所启发。另一方面,乙女游戏的叙事具有女性视角,玩家在游戏过程中能够潜在地获得女性经验。虽然其游戏叙事仍然存在性别歧视的话语[53],但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游戏而言,玩家在乙女游戏中能够较少地感受到女性刻板印象和父权制文化的负面影响。例如,部分受访者表示,乙女游戏在塑造女性角色时,并不将其局限于被保护、被拯救、必须循规蹈矩生活的人,而是赋予了女性多种可能性,并展示其思想与力量。同时,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游戏,乙女游戏的故事聚焦点更偏向于女性,并且玩家能够直接参与到女性主题的剧情中,探讨女性议题并得到作为个体的尊重。“我觉得乙游会更注重女性视野,也很喜欢这样的叙事。比如家暴的那个故事,它没有把女性塑造成受害者去‘拯救’,而是希望她维权,并从受害者的角度出发去激励她。”(温蒂,22岁)

除了故事塑造,乙女游戏也基于玩家和角色的情感羁绊创造了陪伴系统。玩家能够在获得情感价值的同时,利用陪伴功能以满足自己的日常生活需求。例如,玩家会在平时工作或学习时使用陪伴系统,让喜欢的角色“监督”自己学习,或者与他共同背诵单词、共同运动,等等。同时,针对女性群体的需求,部分乙女游戏也推出了经期记录、安全语音等功能,满足了她们的生活性需求。“我觉得最戳我的是陪伴监督系统,因为我感觉他在监督我学习的时候,真的很有效率。而且他有时会莫名其妙看你一眼,如果你和他眼睛对上的话,你就很心虚,然后就接着干自己的事情了。”(青青,23岁)

(2)拟亲密关系的探索与满足

乙女游戏不仅为玩家提供了可供欣赏与使用的 “符号”,它在塑造游戏角色、设置互动的剧本的基础上,也为玩家提供了代入角色以进行拟社会互动的“剧场”。玩家能够与喜欢的角色建立理想化的拟亲密关系,并得到一系列的情感支持。

乙女游戏的拟社会互动形式是吸引玩家的关键性因素[54],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她们在乙女游戏中最看重的是“角色”,其次是“关系”。虽然玩家们的理想型有所差异,但随着剧情的推进,她们大多能够在游戏中找到心仪的“他”,获得符合心意的情感体验。例如,部分受访者喜欢成熟的角色,认为他能够带来与同龄人不同的体验;有的受访者则喜欢引导式角色,认为他给予了自己安全感,并为生活提供指引;也有受访者喜欢年轻活泼的角色,希望与他共同探索生活的乐趣。而关系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玩家在对某一角色产生兴趣时,需要推动剧情以逐步与之建立深度关系,并在互动中了解更为真实而完整的他。对于部分玩家而言,这段渐进式建立关系、创造共同记忆的过程十分珍贵且有趣。“在生活中对一个人的认识可能很浅薄,但是在游戏里,随着你玩得深入,你是真的在认识到对方。他嘛,在前期和后期简直是两副面孔,最开始有点冷冰冰的,但你一定要耐心地去看,然后慢慢地抽丝剥茧,才能体会到他有多么柔软的一颗心。”(栖玖,21岁)

乙女游戏为玩家提供了建立理想化关系的契机,也借助媒介的特殊性塑造了理想化的拟亲密关系。游戏中的情感建立于拟社会互动之中,不受现实社会因素所限制且没有风险和利益冲突[55]。男主角色能够给予玩家无条件、稳定的爱,并积极回应玩家的情感。因此,玩家在游戏中可以摆脱现实秩序的束缚,仅仅将其视作纯粹而安全的亲密关系,进而代入真实的自我并享受关系中的情感价值。“我觉得游戏里的很多感情都是没有条件的,但现实中需要考虑的太多了。在游戏里,你没有任何的风险,也不会觉得双方有什么距离,我们的关系需要怎样去维护。因为你进入游戏后,他是必然喜欢你的,这样非常确定的、不需要怀疑的关系特别难得。”(青青,23岁)

虽然乙女游戏以理想化的形式包装了玩家的关系性体验,但是它也为拟亲密关系赋予了富有现代性的内核。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她们在关系中最看重的是“尊重”。在游戏中,玩家与角色间的关系和互动近似于“纯粹关系”,建立在自主、自决、平等、反思之上[56]。在这段理想化的关系中,屏幕之外的玩家掌握主动权,她们能够自主选择与谁建立关系,并有进入和离开的自由。同时,角色和玩家间的关系趋近平等,男主角色尊重“我”作为女性个体的独立性和选择权。因此,玩家对拟亲密关系体验的推崇并不局限于对理想关系的表层幻想,其背后也有对于现代两性关系的探索。“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他是一个非常尊重我的人,他会觉得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从来不用男性价值观来限制我。我觉得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属于他的一个什么东西,而这在恋爱里非常重要的。”(花花,21岁)

在理想化的纯粹关系中,玩家得到了不同类型的情感支持。在拟亲密关系的体验中,玩家能够感到放松,并在恋爱体验中获得即时性的愉悦感;在心情低落时,玩家可以打开游戏,在与男主角色的互动中得到情绪价值或精神慰藉;在日常性的陪伴中,玩家能够因拟亲密关系的存在获得情感支持和精神寄托。“乙游的最大意义是能给我一种非常强烈的陪伴感,让我觉得我还不是一个人。有一种只要我需要他,他一直都在的感觉,只要打开游戏就能看到他。”(叶子,21岁)

(3)“我本位”的感知与接纳

在乙女游戏中,玩家以“主角”的身份进入游戏世界,并在虚拟世界中创造自己的故事。在前两类体验中,玩家或注重剧情体验,或聚焦于虚拟恋爱的亲密关系,但也有玩家在游戏中更加关注于“自我”。她们在游戏体验中代入真实的自我情感,敏锐地感知自己的情绪波动和观念转变,并在乙女游戏“爱”的主旨下重构个人叙事。其一,她们将自己视为独立且具有能动性的主 体,并以“我”的角度看待故事的发展。在游戏体验中,“我”既是故事中的参与者、亲密关系中的一方,也是独立自主的自我。在较强的主体意识下,她们自主选择故事的发展趋向,并感知自我的价值与意义。因此,游戏体验不仅是一段沉浸的剧情、理想化的关系,也是玩家自己创造的个人故事。“在游戏里,我可以穿梭到不同游戏里面做自己,尽管我和主控的行为、性格不完全相同,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已经在做自己的路上迈出了一步。”(温蒂,22岁)

其二,在自我主体意识之下,玩家不局限于欣赏故事剧情、享受亲密关系,她们也十分关注内心的情感流动和意识观念。在“我本位”的体验中,她们既借助化身获得了娱乐和情感的满足,也在“模拟人生”中察觉了自己在生活、爱情、友情等方面的隐性观念。因此,乙女游戏对玩家而言,也是一段自我探索、感知,以及自我接纳的旅程。“之前看小说的时候,毕竟是别人的故事,很少有人看小说的时候会代入。但是乙游的话,它就让你代入了,然后你就在那一刻感觉自己还挺有价值的。比如有一句印象很深的话,他说‘你是因爱而诞生的孩子,你和这个世界上任何的孩子并无其他不同’。”(青青,23岁)

其三,在爱的表达与传递中,玩家借助情感的建构性影响[57],重塑了自我认同与个人叙事。虽然“恋爱”是乙女游戏的标签,但在实际中,游戏所传递的情感是更加多元的“爱”。而在宏大而理想的情感叙事下,一方面,她们将“被爱”的体验视为情感的滋养,提升了自我认同感。例如,部分受访者在游 戏中感受到了“因爱而生的自我”和“能够被爱”。另一方面,她们也跳脱出被爱的客体角色,在游戏体验中给予自我以关怀。例如,部分玩家在游戏的体验中敏锐感知并正视自我的情绪状态,并借助游戏的情感叙事以自我和解、自我支持,尝试接纳真实的自我。“可能大多数人玩乙女游戏都是想体验被爱的感受,就是想看看有没有人全心全意地爱自己。但我觉得在这个过程当中,女性玩家更应该学会的是如何爱自己,而不是让别人来爱自己,或者单纯地只是体验被爱的这个过程。”(栖玖,21岁)

2.反身性的自我:游戏体验对现实生活的形塑

在谈及游戏和生活的关系时,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它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对玩家而言,游戏体验并非单纯的娱乐形式,它也是生活中自我实践的一环。玩家在将自我的情感代入游戏时,既从游戏媒介中获取了情感和娱乐等方面的满足,也根据游戏内的体验形塑了自我与生活。作为具有反思性和能动性的现实“自我”,她们通过内化感受、经验传递、反身性思考三种路径,根据游戏内的体验重塑自我叙事和现实生活。

首先,玩家在代入游戏角色时,将真实的情感投注于游戏世界中,并内化游戏中的情感体验。一方面,她们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心理距离缩短,将游戏中的情感支持内化于自我意识之中。“尽管他只是一个纸片人,一个游戏里的角色,但是我们一同走过这些剧情,他也会化作一种情感上的力量。即使他不在了,这种情感力量也会一直陪伴着我们。”(温蒂,22岁)另一方面,部分玩家会将游戏中的“理想自我”形象内化,并以此为激励而提升自我意识、积极地改变现实生活。例如,部分受访者在游戏中感受到“自我”可以是自信、强大的女性,因此她们也在生活中尝试做出改变,进而向理想自我靠拢。其次,游戏的剧情为玩家展现了多元的经验,在推动剧情和拟社会互动的过程中,玩家能够得到启发,进而丰富个人经验,并改变行动策略和生活态度。例如,在焦虑与迷茫时,她们能够从游戏角色的话语中得到开解。“他跟我说:‘不要陷入内耗的死循环,如果想放弃,那就放弃,如果一样东西所带来的都是痛苦的话,那就没有坚持的必要,人不是每个选择都能做对的。’我就突然茅塞顿开。”(栖玖,21岁)最后,游戏的舞台和既定的剧本为玩家提供了新的人生体验,引发她们“对另一种可能性的想象”。而在角色模拟的过程中,玩家不仅在体验故事本身,也根据“模拟人生”对自我和生活进行反身性思考。“有时乙游里会发生有关浪漫关系的行为,我会想它是好的或者不好的,也会想一下如果以后现实生活里遇到了这样的情境,我会怎么处理。”(娜娜,25岁)

在三类影响路径下,玩家能动性地根据游戏体验,形塑了自我意识、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其一,在自我意识层面,玩家在将游戏中的情感内化、得到思想启发的同时,获得了更丰富的个人经验,并重塑了自我认知。部分受访者表示,她们更加关注自我的情绪和想法,给予自我以关怀并提升了作为女性的自我认同感。“最大的影响就是学会了去取悦自己,不要一味地去迁就别人,就是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不要委屈自己,不要内耗。”(小欣,19岁)其二,在生活方式层面,乙女游戏丰富了玩家的生活,改变了她们的生活态度,甚至影响了其行为决策。乙女游戏作为一个符号,玩家能够以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而在内化游戏内的情感、借助游戏重新审视自我之时,部分玩家的生活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一方面,游戏内的情感支持和精神慰藉能够缓解玩家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游戏内的价值观致使玩家转向了更加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我会觉得更容易满足吧,生活的幸福感在不断提升。感觉不会被很多负面情绪影响,人也不会那么内耗了。游戏给了我很多肯定的价值,我会觉得好像也没有什么是我克服不了的事情。”(花花,21岁)其三,在社会关系层面,乙女游戏为玩家提供了拟社会互动的空间,并影响玩家自我的恋爱观和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圈。在拟社会互动中,她们能够探索自己的择偶意向、恋爱观,察觉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处理方式并自我反思。另外,部分受访者以兴趣为契机,借助乙女游戏拓展了自己的趣缘社交圈。在社群之中,她们拓展了更加丰富的社会关系网络,并借此接触了更广阔的世界。“因为玩乙游,我认识了很多朋友。我记得去年乙游展很新兴,然后我去参加过很多乙游展,就交到了很多乙游玩家并成为朋友,也变得活泼开朗了一些。”(小文,22岁)

五、讨论:女性游戏玩家的主体性建构

现代社会中的个体更为关注自我,而乙女游戏作为一种特殊的数字文化消费形态,为青年女性提供了审视自我、重塑内心与生活的虚拟空间[58]。本文从感官趣味、情感感知、个体探索三个方面对国乙游戏的玩家进行画像,系统性阐述了玩家的游戏历程,并以此探索当代青年女性的主体性发展。首先,游戏厂商制作了各类乙女游戏以迎合玩家的兴趣,而玩家根据个人喜好和需求选择不同的乙女游戏。玩家将自我代入游戏时,获得了三类游戏体验:在关注剧情、追求美感时,获得了游戏符号的沉浸体验;在聚焦于关系和恋爱感时,获得了拟亲密关系的探索与满足;在关注自我主体感受时,获得了“我本位”的感知与接纳。与此同时,乙女游戏作为青年亚文化,其文化意涵也渗透于玩家的日常生活之中,并形塑了她们的现实生活[59]。作为现实生活中具有反思性的个体,她们在调适自我意识、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实现个体的主体性建构。因此,乙女游戏玩家的游戏历程以现实为起点,以乙女游戏为媒介,最终又服务于玩家的现实生活。玩家通过感受性内化、经验传递、反身性思考三种形式,将游戏体验折射进现实生活,形成了完整的体验闭环。

在个体化的社会中,人们能够自由地选择生活方式,并借助虚拟和现实的实践建构自我与生活。当代青年女性受特定生育政策、经济发展、互联网兴起与数字媒体发展等社会变迁的影响,形成了新的群体特质与主体性特征。本文以乙女游戏为棱镜,通过对玩家游戏历程的剖析与解读,深入探究青年女性的主体性发展。研究认为,对于乙女游戏玩家而言,游戏历程不仅是文化娱乐的消费过程,它也是青年女性借助虚拟空间的“自我实践”,并从两个方面呈现了青年女性的主体性建构。

其一,玩家的三类游戏体验体现了她们在需求满足、亲密关系、自我意识三方面的主体性发展。首先,她们正视自我的需求,并利用游戏的符号价值满足需求。乙女游戏投射了她们在娱乐、情感和自我认同等方面的需求,乙女游戏玩家们能够发现和接纳自己的欲求,并愿意借助数字技术以实现自我满足[60]。其次,在亲密关系的实践中,她们既关注关系中的情感价值和自我表达[61],也尝试探索两性间的新型关系。乙女游戏不仅是情感满足的工具,其中也影射出青年女性对于建立深度关系、高质量关系以及重构亲密关系中性别秩序的美好愿景。最后,“我本位”的游戏体验表现了她们对自我主体性的关注。在强代入感的化身角色中,她们以第一人称视角感受自主的自我,并在游戏中重塑自我叙事、增进自我认同感。

其二,媒介体验改变了女性对自我和外部世界的认知,以及对自我位置的想象[62]。对于乙女游戏玩家而言,她们不仅在游戏媒介中形塑主体意识和生活观念,也能动性地将习得的价值观与自我意识影射进现实生活,体现了作为生活主体的自主性。针对游戏和现实生活的关系这一议题,有别于既往研究将玩家对乙女游戏的热爱视为对现实生活的“逃避”[63][64],本文从更积极的视角对其进行解读,认为它是一种主动的“选择”。首先,针对自身的情感需求,青年女性主动选择更多元的情感满足方式,而非局限于传统的人际互动。她们借助乙女游戏等新型的数字化消费形态,依靠自我获取情感支持。其次,通过乙女游戏中拟亲密关系的互动与探索,青年女性对自己理想的亲密关系形态有着更加清晰的认知与期待。她们借此反身性地考量现实中的亲密关系,进而做出更加清晰的判断与选择。最后,青年女性根据游戏内的体验,能动性地形塑了自我、社会关系与生活方式。她们在游戏中获得价值观的启迪和认知等方面的正向激励[65],主动将其内化为自我实践的一部分。因此,对于部分玩家而言,她们对游戏中理想亲密关系、理想情感体验的推崇并不代表对现实生活的逃避。乙女游戏更趋近于“港湾”,为她们获取支持力量、探索自我提供空间,因此她们能够借助游戏以服务于自我和现实生活。

在数字化时代,青年女性在数字媒介中积极探索,并发展了她们的主体性意识。而乙女游戏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和情感的消费形态,为玩家提供了情感支持、关系探索与自我认知的私人空间。在新旧性别文化激烈碰撞与迅速变迁的当代社会,青年女性重新审视自我和生活方式,希望摆脱传统父权文化的桎梏,并从某些观念中获得指引与寄托[66]。乙女游戏以“爱”为主题为玩家提供了互动空间,玩家在游戏体验中探索了“爱自己”的具体路径、建构了强有力的精神内核,并提升了主体意识和自我认同感。而这份“受尊重、有价值”的身份认同不是根据“他者”的评判所获得[67],而是依靠自我探索与重建内在秩序而生成的。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青年女性逐渐摆脱他人的凝视与判断,尝试形塑内在的、稳定的自我认同。

在研究局限性方面,本文对国乙游戏玩家的游戏体验进行整体性阐释,但没有将玩家的年龄、游戏时长、教育背景等因素纳入研究范畴,进而对玩家的游戏体验进行更细致的类别化分析。在访谈过程中,研究者发现不同年龄、人口背景和社会经济地位的玩家对乙女游戏的态度和感受有一定差异,游戏对其现实生活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本研究的受访者大多为大学生群体,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和相对成熟的心智。她们能够以理智的态度开展游戏,并及时调整心态、主导游戏过程,以获得更为积极正面的游戏体验。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部分玩家而言,沉迷游戏、情感幻想等负面影响依然存在。因此,应进一步考量玩家的现实性因素对其游戏体验的影响。另外,本研究未对游戏体验进行历时性探索。随着游戏时长的增加,部分玩家可能会经历“狂热”到“平淡”的转变,她们的游戏体验和游戏态度也会随之改变。未来研究可在以上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宁. 情感消费与情感产业—消费社会学研究系列之一[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109-113.

[2][33][37]陈昌凯,胡昕哲 . 乙女游戏:女性玩家婚恋观的观景之窗[J]. 大众文艺,2022(18):226-228.

[3]尹金凤,陈梓潇 . 亲密关系的新技术想象:恋爱养成类游戏情感文化的底层逻辑与批判性分析[J]. 学术研究,2024(9):9-15+177.

[4][27][36]陈晨,张扬 . 乙女游戏情感叙事中的虚拟亲密关系—基于《恋与深空》与青年女性玩家的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2024(8):24-33+23.

[5]陈向明 . 文化主位的限度与研究结果的“真实”[J]. 社会学研究,2001(2):1-11.

[6]章国锋 . 后现代:人的“个体化”进程的加速[J].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1(4):5-10+158.

[7]柏棣 . 满足欲望,自我选择—西方的“生活方式”女性主义[J]. 妇女研究论丛,2008(2):64-71.

[8]潘萍 . 父权制意识形态的超越与女性生活方式的革命[J]. 浙江社会科学,2015(5):108-113+144+158-159.

[9][13]刘爱玉,佟新 . 性别观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第三期全国妇女地位调查[J]. 中国社会科学,2014(2):116-129+206-207.

[10]风笑天,肖洁 . 中国女性性别角色意识的城乡差异研究[J]. 人文杂志,2014(11):107-116.

[11]胡益頔 . 被“压缩”的青年:个体化和主妇化背后家庭主义观念的一致性[J]. 中国青年研究,2021(9):71-78.

[12]茅倬彦,姬思敏,万琳琳 . 低生育率下当代大学生恋爱、婚姻与生育观念发展动向—基于全国 32282 份调查数据的分析[J]. 青年探索,2024(2):88-101.

[14][16]蓝宇东,仇晴,黎熙元 . 线上社会化与“Z 世代”青年婚育观念的转变[J]. 青年探索,2023(4):87-101.

[15]戴颖洁,吕梓剑 . 都市青年女性的晚婚潮:女性主义与大众媒介的联姻[J]. 中国青年研究,2021(12):16-23.

[17]王婷,刘乾阳 . 网络视频直播空间中青年女性的自我建构与身份认同[J]. 当代青年研究,2019(4):97-103.

[18]蒋婕 . 双重职业身份者的自我价值再造—基于打工妹 / 女主播的个案研究[J]. 青年探索,2023(6):90-101.

[19][66]滕乐,李叶. 情感茧房与自我抵抗—一项基于青年女性星座爱好者媒介消费行为的质化研究[J]. 新闻与写作,2023(8):83-95.

[20]冯剑侠 .“吞下红药丸”:青年女性的性别意识觉醒与媒介化情感团结[J]. 国际新闻界,2023,45(9):27-47.

[21]许冠文,张慧 .“嗑 CP”:青年女粉丝的创造性情感体验[J]. 妇女研究论丛,2023(1):102-116.

[22]陆新蕾,虞雯 . 电子游戏女性玩家的叙事参与和意义生产[J]. 妇女研究论丛,2022(6):106-115.

[23]杜世超 . 虚拟游戏如何改变现实社会网络[J]. 青年研究,2021(1):51-63+95.

[24]李彪,高琳轩. 游戏角色会影响玩家真实社会角色认知吗?—技术中介论视角下玩家与网络游戏角色互动关系研究[J].新闻记者,2021(5):67-82.

[25]黄少华,杨岚,梁梅明 . 网络游戏中的角色扮演与人际互动—以《魔兽世界》为例[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3(2):93-103.

[26]谢雨忻 . 对中国女性向手机游戏发展历程中女性用户群体的解读[J]. 视听,2018(5):151-152.

[28]边慧琳 . 二次元乙女游戏沉浸感研究:以《恋与制作人》为例[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1,29(6):69-74.

[29][40][63]温彩云,周宣任 . 恋爱·游戏·白日梦:女性向恋爱类游戏的心理作用机制分析[J]. 艺术评论,2018(8):41-50.

[30][34]黄璐 . 幻想与认同:女性向游戏中玩家的心理分析[J]. 今传媒,2019,27(5):70-72.

[31][38]丁子洢. 情感的麦当劳化:论乙女游戏的情感的生成与维系—以《光与夜之恋》为例[J]. 美与时代(上),2023(5):104-109.

[32][39][64]张雪莹,陈梓妍.“纸片人”何以俘获女性用户—女性向游戏的情感传播与维系[J]. 长治学院学报,2022,39(4):58-64.

[35][65]王羽昕,杨忠杨 .“触不到的爱人”—乙女游戏中单身女青年群体的情感满足研究[J]. 数字出版研究,2023(S2):106-113.

[41]曾丽红,钟洁柔 . 探析乙女向游戏对女性的主体性与认同感建构—基于《恋与制作人》的个案研究[J].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22(1):105-117.

[42][43]陈雨菲 . 乙女向游戏中的女性主义和沉浸式传播研究[J]. 今传媒,2020,28(5):74-76.

[44]彭嘉雯,王静懿,杨雪芳,等. 游戏理论视域下女大学生恋爱价值观的引导与传播策略研究—基于乙女游戏群体的个案考察[J]. 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97-100.

[45]陈向明 . 质性研究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2):14-18.

[46]Glaser B G. Theoretical Sensitivity:Advances in the Methodology of Grounded Theory[M]. Sociology Press,1978:109.

[47]陈向明 .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58-63+73.

[48]贾旭东,衡量 . 扎根理论的“丛林”、过往与进路[J]. 科研管理,2020,41(5):151-163.

[49][50][51]Strauss A L. 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28-33.

[52]欧文·戈夫曼 .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 冯钢,译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3]Liu T T,Lai Z S. From Non-Player Characters to Othered Participants:Chinese Women’s Gaming Experience in the“ree”Digital Market[J]. 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 Society,2022,25(3):376-394.

[54]Gong A D,Huang Y T. Finding Love in Online Games:Social Interaction,Parasocial Phenomenon,and In-Game Purchase Intention of Female Game Players[J]. Computer in Human Behavior,2023,143.

[55]Erickson S E,Harrison K,Dal Cin S. Toward a Multi-Imensional Model of Adolescent Romantic Parasocial Attachment[J]. Communication Theory,2018,28(3):376-399.

[56]安东尼·吉登斯 . 亲密关系的转变[M]. 周素凤,译 . 台湾:巨流图书有限公司,2005:61-67.

[57]帅庆 . 新发展理念下城市女性情感消费研究[J]. 江西社会科学,2016,36(9):211-216.

[58]Gill R. The Affective,Cultural and Psychic Life of Postfeminism:A Postfeminist Sensibility 10 Years on[J]. European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2017,20(6):606-626.

[59]汪永涛 . 数字化时代青年文化的新特征与新趋势研究[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90-97.

[60]Tan C K K,Shi J. Virtually irlf riend s:“mergentemininity”and the omen ho uy irtual oving ervices in China[J]. 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 Society,2021,24(15):2213-2228.

[61]Liu F. An Expressive Turn with a Chinese Twist:Young Women’s Other-Sex Relations in Three Generations[J].Sociology,2018,52(5):950-965.

[62]Kim Y. Female ndividualization?:Transnational obility and edia onsumption of Asian omen[J]. Media,Culture & Society,2010,32(1):25-43.

来源:中国青年研究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FC2素人AV女优身份被扒!竟... 近日,一则关于FC2平台上的素人女优身份曝光的新闻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位被起底的女...
绝区零开服盛宴:螃蟹游戏服务网... 随着《绝区零》这款备受瞩目的游戏正式开服,一场前所未有的冒险之旅即将拉开序幕。在这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
在线指导碧蓝档案,海外如何下载... 对于身处海外的玩家来说,下载并体验《碧蓝档案》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如网络限制、地区限制等。不过,通过...
告诉你碧蓝档案海外在哪下载,海... 对于身处海外的玩家来说,想要下载并体验《碧蓝档案》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如网络限制、地区限制等。但不用...
DNF手游:最贵装备汇总!魔剑... 在DNF手游的浩瀚世界中,玩家心中的璀璨星辰无疑是那些拥有神秘力量、令人瞩目的顶级装备。它们是玩家在...
原创 《... 大家好,我是你们亲爱的小编,这次我要向各位介绍一位知名博主,她是来自某音平台的大美女,她用自己独特的...
震惊!抖音手游内部号真相大揭秘... 揭秘:抖音手游内部号真相大起底! 各位游戏达人们,今天小编要和大家聊聊一个热门话题——抖音上那些神秘...
植物大战僵尸融合最新版本更新内... 你是否已经厌倦了传统的《植物大战僵尸》游戏模式?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全新的游戏世界——植物大战僵...
原创 《... 2019年5月30日,《勇者斗恶龙10》国服正式关闭,与许多半途而死的网游一样,这款游戏在国区的停运...
绝地求生pubg吃鸡载入时间长... 在《绝地求生:大逃杀》(PUBG)这片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每一秒都至关重要。然而,不少玩家在准备投身于...